刘伯温、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这四个人谁预测未来更准确
先说结论,要论预测未来,我只服毛主席。
虽然刘伯温、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才,但这四位都不会预测未来!
像网上流传的《推背图》和《烧饼歌》传得沸沸扬扬,但实际上,这些就如同玛雅文明预测的世界末日一样,都只是后人编出来博人眼球的故事罢了。
刘伯温和诸葛亮两人,在史书上,从来不是以谁会预测未来的形象出现,更没有正史吹嘘过他俩能够预测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
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想当然便觉得某某某无所不能,但这一切其实都只是影视作品灌输给我们的幻觉罢了。
正如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一样,这样一位被小说神化的人物,和历史上的他有着不小的差距。
如果诸葛亮先生真的是个会算命的人,那他便可以避免某些灾难的发生,比如张飞、关羽之死。那他没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很简单,诸葛先生并没有告诫他们的原因便是,他不会预测未来。
谢邀。
这几位都是后世伪名传说算命的常见人物,吹的天花乱坠,仿佛神仙在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分别有烧饼歌,马前课,推背图(合著)。
传说中还有几位,比如鬼谷子,吕尚(乾坤万年歌),许负,邵雍(皇极经世,梅花易数),张京房(京房易)等等。
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推背图(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馆)和诸葛亮了。
其实说实在的,所谓预言能力能掐会算,都是后世民间的误导和以讹传讹,多数文盲的群众加上自东汉以来流行的懺讳的综合产物,其目的都是一些阴谋者为了自身的目的而释放出来的民间造势,所以都不可信。
原因是任何朝代都不会允许此类政治映射大行其道,推背图版本甚多,尤其是自宋代官方收缴民间此类并释放出烟雾弹后,推背图基本上每个时代都有变化,现存流传甚广的是民国早期版本。
这类的民间传说还有很多,比如说曾经西汉的刘歆自称算得天命归于刘秀,自己就改名叫刘秀,结果弄的自己身死,贻笑大方,结果东汉果然是刘秀建立的。
实际上并无此事,这是后来的人的牵强附会,刘歆其实是王莽篡权的大功臣,并且帮王莽搞了很多类似的民间传说来造势。
无论是什么人物和传说,必然是依据当时的时代所作出的结论,不可能超越所处的客观条件。
预测未来,在现代人看来也只有天气预报能做到!而在古代有四个人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厉害,不仅能预测天气,还能“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中晓世间万象”,这四个人分别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时期的袁天罡跟李淳风,明朝的刘伯温!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帮助落魄的刘备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夺得了一份天下,并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写的预测未来代表作是《马前课》!
袁天罡是大唐时期的奇人,命相,风水大师,据说他精通“风鉴”之术,听风刮出的声音,就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奇人李世民怎么能放过呢?后来被李世民征进朝中,为大唐效力!他写的预测未来代表作是《推背图》《称骨歌》
李淳风据说是袁天罡的徒弟,名师出高徒,李淳风在天文,历算,阴阳上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李世民时期被任命为太史令,他跟袁天罡合作完成的《推背图》堪称一本预测奇书,传闻历史上的很多大事件都被成功预测!他写的预测未来代表作是《推背图》《小六壬》
刘伯温是明朝时期的军事家,为朱元璋的大明统一立下了汉马功劳,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是他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是世人拿他跟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对比!他写的预测未来代表作是《烧饼歌》
根据以上可以看出,他们四人都有自己的预测“神作”,这五大“神作”中以袁天罡李淳风合作完成的《推背图》最为出名,精准预测了自大唐往后两千年的历史大事,所以论预测未来的能力还是袁天罡李淳风更准确,当然袁天罡是李淳风的师傅,所以袁天罡比李淳风更准确!
而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以在战场排兵布阵,出奇谋而著称,属于军事方面的天才,虽有预测方面的奇书,毕竟在预测未来方面属于业余水平,所以他两人排在袁李二人之后,而世人一直拿刘伯温对比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比刘伯温要强!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认为袁天罡预测未来更准确,李淳风次之,毕竟人家都是专业级别的,接下来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了!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历史上有几大奇人能力超凡,神鬼莫测,居然目光如炬,穿透迷雾,看到未来会发生什么。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不是穿越者。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明代的刘伯温,他们都用隐晦的文字对未来进行预测过。可能是因为天机不可泄露,他们的文字如谜语,只能靠后来事情确确实实发生了,人们才恍然大悟,太准了。
诸葛亮是蜀国重臣,为军国大事费尽心机,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动不动就给别人一个锦囊,里面精确的指出当事人面临的困境,告诉解决方案。
他还著有《马前课》,据说一直算到大同,可惜言语过于简洁,如云山雾罩,到是锦囊妙计这种眼前小事让人印象深刻。
刘伯温是明朝一统天下的功臣,他的《烧饼歌》里对明清很多大事都有预测,如“除非燕子飞去京”,就是暗指朱棣夺天下,“祖宗山上贝衣行”就是指崇祯帝自尽,“反复从来折桂枝”就是指吴三桂背叛大明后,又起兵反清,最后身败名裂。桩桩件件都有所应验。
袁天罡的长处是相人,看人长相能推断出他的人生轨迹,杜淹、王珪、窦轨,韦挺等重臣没有发迹前都让袁天罡看过相,得到他的肯定,结果未来都发展的如袁天罡所说。
武则天小的时候被袁天罡看到,就惊叹这是人主,最终武则天果真当上女皇。
刘基除了有《烧饼歌》还有《滴天髓》和《黄金策》
诸葛亮除了有《马前课》还有《金函玉镜》
袁天罡和李淳风有《推背图》 李淳风还有《小六壬》
能给我们带来实际收益的书《黄金策》《滴天髓》排第一 这两种数术入门简单,流传广泛。
《金涵玉镜》次之,这个学习起来比较深奥难懂,它的收益没有刘基的书多。
《小六壬》更次之,最容易学习,入门也最简单,几乎没有收益。
预测后世书,《推背图》排第一 《烧饼歌》排第二《马前课》有异议,不能排名。
《马前课》和《出师表》文法都不一样。这些预言书,对于普通人,没有任何收益的。
刘基杂学大家 诸葛亮军事大家,袁天罡相面大家 李淳风天文地理大家。
预测将来杂事,刘基排第一。预测将来军事,诸葛亮排第一。预测将来一个人的祸福,袁天罡排第一。预测未来天文地理,李淳风排第一。
刘伯温、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这四个人,都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大牛,四个人都有预测未来的著作流传下来,诸葛亮的《马前课》,刘伯温的《烧饼歌》,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要说这四个人谁预测未来更厉害,我觉得袁天罡和李淳风应该更胜一筹。
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其智近乎妖,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内政外交,都足智多谋,在刘备三顾茅庐后,两人相谈甚欢,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诸葛亮的一番话让刘备有了以后的战略目标,就此促成了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诸葛亮的《马前课》是在军中闲暇时所作,以此示后人趋避之方,共有十四课,讲述了从三国时期至“大同”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卦象。
刘伯温在民间经常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在辅佐朱元璋的过程中,为朱元璋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使朱元璋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刘伯温预言未来的书名为《烧饼歌》,是因为朱元璋在吃烧饼的时候正好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就想着试试刘伯温的本事,就将咬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等刘伯温进来后让他猜猜碗里面是什么,刘伯温捏指一算,算出是咬了一口的烧饼,朱元璋看刘伯温算的这么准就来了兴趣,于是就让他算算后世之事,自此就有了烧饼歌。
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人都是唐初时期的人,袁天罡是益州成都人,精于相术,帮人看相算命其准无比,那些达官贵人在没发迹前找他算命,袁天罡都能准确说出他们将会做到几品官,在武则天尚在襁褓之时,袁天罡也给她算过命,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先叫两个儿子出来,袁天罡说这两个孩子官将到三品,看到武则天的姐姐说:“此女显贵,可是克夫。”当时杨夫人给武则天穿着男孩子衣服,谎称武则天是个男孩,袁天罡看过相后感叹道:“如果是女子,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也。”
李淳风是岐州雍县人,精通天文历算,在太史局供职,唐太宗听到谶言:“唐三世之后,则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就召见李淳风,询问详情,李淳风指出这谶言是真的,唐太宗说:“那么把可疑的人都杀了,怎么样?”李淳风回道:“这是天命,无可祈禳回避,且王者不死,白白杀了许多无辜。”并说此人老后会将政权归还李唐,太宗才作罢。
也是在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叫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人合作推算大唐运势,两人一起推演预测,以谶、颂和图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推算上了瘾,从大唐一直推算到两千多年后,当李淳风推算到59象的时候,袁天罡推了一下李淳风的背说:“天机不可泄露,就推算到这里吧。”李淳风就将此事画作最后一像,共作60像。
要说这几个人的预测都很准,不过说到这几个谁历害点,因为袁天罡推了李淳风一把,这两人才停止继续推算,说明两人还有余力,而诸葛亮和刘伯温毕竟为政事所烦,对于玄学精力有限,诸葛亮没能统一天下,刘伯温没算到自己会被胡惟庸害死,而袁天罡则算到了自己死亡时间,勉强来比的话,是袁李第一,刘伯温第二,诸葛亮第三。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出现过很多传奇的人物,像隋末唐初的高道李淳风和袁天罡,三国的大谋士诸葛亮,以及帮着朱元璋统一江山的刘伯温都是神一般存在的,他们通晓天机,更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都是流传千古的。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刘伯温、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四个人到底谁更厉害了?
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帮着统一江山的,而袁天罡和李淳风是玄学大师,我们可以先去比较下刘伯温和诸葛亮,袁天罡和李淳风。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因为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为了蜀汉是鞠躬尽瘁,一首《出师表》更是名扬天下;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大军师,帮着朱元璋一统江山,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张良)”,两个人都是厉害的角色,那么谁更厉害了?
“五百年前诸葛亮,五百年后刘伯温”,别说世人好奇了,刘伯温自己也好奇了,他比较自负,相信自己是最厉害的角色,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去找到了诸葛亮的坟墓,结果找到后却傻眼了。
因为墓碑上写着两行字:“我到无人到,只有伯温到”,诸葛亮居然能够预测到刘伯温会到了,哪还有什么好比较的了?刘伯温自己都不吭声了,应该是服输了吧。
古有奇门遁甲、风水秘术、星相卜卦,这些看似封建迷信的古法,却有很多历史名人谋士练习,其中有卧龙先生诸葛亮,有千古人豪刘伯温,再有摸骨算命袁天罡以及高道李淳风等,然而这四位都有名的智者,均有预测将来的大本事,那么谁推算的结果更为准确呢?
且说诸葛亮,他对地理天文等推演规律几乎炉火纯青,会用奇门遁甲之术,所布下的八阵图据说曾困住东吴的十万大军,使得蜀军得以安全撤退。听说诸葛亮在生之时创作下一本叫《马前课》的预言书,内容大体是推测出蜀国以后的大小事情跟结局,后果果然大部分都如书中所说,逐一灵验。
《三国演义》名著里,北伐的诸葛亮屡次伐魏无果,此时他心力交瘁,冥冥中早预测到灭魏无望均是天数所注定的结果。一日诸葛亮夜观天象,预知自己大难已到,但还是想博一博,其根据星宿象位,于军营内摆放七盏灯,外设49盏小灯,内放一盏本命灯,以求挽回自己一命,可惜天数难违,最终此阵法被冒失的魏延闯进而捣毁。还有一次孔明跟三个将士游山玩水,他粗略一算便知此三人以后能升到郡守、刺史等职位,,三人起初都不信,但后来还是一一灵验了。
明朝重臣刘伯温也是出名的神算子,他善于洞察局势推算结果,抢占先机施行谋略,协助朱元璋创下了大明王朝。公元1360年,刘伯温任朱元璋谋士,在他的预测之下,朱元璋成功避开兵分两路迎敌,转而集中所有兵力先弄倒陈友谅,再到张士诚,在关键时刻刘伯温还抢先料到小明王是以后的重要绊脚石,于是让朱元璋及早离开小明王,从而正是独立山头,获得光明正大的名义去建立明朝。
特别在刘伯温临终之前,他预测到朱元璋的儿子以后会因太子之位而自相残杀,于是就叫人给朱元璋送了一鱼篓的活鱼,多年以后朱元璋目睹众多儿子为夺位而争得你死我活,这才相信刘伯温送鱼的寓意。
要说预测更准确的应该是李淳风跟袁天罡,道士李淳风,生于公元602年,岐州人,从小机智过人喜好读书,小小年纪就上知天文星辰走相,下晓地理百川山河风水,后来潜心悟道,道号称黄冠子。李淳风预测未来的能力在于他写出了《推背图》,相传当年李淳风静坐打坐,突观天数有变,预料到武则天将来会谋朝篡位,于是就顺着思路一直往后面的年月推算,一直预测到了2000年以后发生之事,这时好友袁天罡在其背后轻轻推了他一下,称你怎么推算都推不完的,何不先歇息一会儿,这时李淳风思路回转逐渐回过神来,事后李淳风跟袁天罡就以此创作了《推背图》。
刘伯温的后代
1、刘瑜:
刘瑜是刘伯温九世孙,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处州府青田县人,祖籍陕西保安。弘治十三年以给事中吴士伟言,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
2、刘廌:
刘廌是明代刘伯温的长孙,参政公刘琏的长子,洪武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刘廌袭封诚意伯,封为特进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洪武二十四年,时朝中奸臣掌权,祖父、父亲均被胡惟庸所害,刘廌无心仕途,以奉亲守墓力辞,归隐故里盘古。
3、刘璟:
刘璟是刘基次子,刘琏之弟。洪武二十三年命袭父爵,刘璟以让兄子刘廌。乃特设閤门使授之,以刚直闻。寻改谷王府长史。燕王朱棣起兵时,命参李景隆军事。
4、刘琏:
刘琏字孟藻,浙江青田人,刘基之长子。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三十二岁。有文行。洪武十年,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
刘伯温
的后代有长子刘琏、次子刘璟、长孙刘廌、十一世孙刘世延、刘孔昭等,介绍如下:
1、刘琏,刘基
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
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
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2、刘璟,刘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顺帝至正十年),少年通经,才学过人,明太祖
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后因对明成祖
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
3、刘廌,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浙江青田人,是明代刘伯温的长孙,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
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四个忠告
刘伯温从小就跟着他的老爸学习写字读书,他非常聪明,在12岁的时候竟然就考上了秀才。他看书时非常快,简直就是一目十行的速度,而且他在邻居心中的形象就是捧着书的学霸。
做了秀才之后,刘伯温又考上了进士,并在当地讨了一个小官来做;他觉得这太委屈自己的才能了,于是他就去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当时正处在造反的阶段,他看到刘伯温很有才,就说服他加入自己。

刘伯温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觉得朱元璋正在做篡权的事,他不想参与官场的斗争;可当时的事态简直太混乱了,他看到百姓们都生活的不平静,于是就想给老百姓谋福利;就这样,他跟了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刘伯温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大臣,于是就把手里的很多权力都交给了他,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建立国家。刘伯温果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在得到大权之后,刘伯温就开始帮助他治理国家,并且做的很好。
可刘伯温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面,他在算命方面也很有才华,特别是算一个国家的命运。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他当然希望明朝能够永远发展下去,于是他就去问刘伯温明朝以后的走向。

刘伯温就告诉朱元璋四个字:遇顺即止。虽然只有四个字,但这四个字里蕴含着明朝将来的发展走向,可朱元璋看了竟然笑一笑,没有理会。之后,他又去问身边的太监,太监告诉他能存在308年。
朱元璋一听他的国家能存在这么多年,非常高兴,于是就赐了太监很多钱。可是明朝是在1368年创立的,一直到1644年就灭亡了,也就存在了276年。

刘伯温口头禅
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3、古来英雄士,俱已归山阿。4、志大业者,必择所任;抱大器者,必择所投。5、三悔以没齿,不如不悔之无忧也。6、能盈而不能谦者,虽成必隳;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
7、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8、一目之人可使视准,五毒之石可使溃疡。9、三军一心,剑阁可以攻拔;四马齐足,孟门可以长驱。10、智而能愚,则天下之智莫加焉。
刘基(1311年7-1375年),字伯温,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人,因此也被成为刘青田。
1.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语出明·刘基《卖柑者言》。外表如金玉般美丽,而内里却是一些破败的棉花。形容表里不一,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这与俚语“绣花枕头一包草”异曲同工。
2.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语出明·刘基《百战奇略·赏战》。给与重赏,一定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这句话是指给与士兵奖赏,士兵便会能够不惧生死,奋勇杀敌。
3. 大江之南风景殊,杭州西湖天下无。
语出明·刘基《玉涧和尚西湖图歌》。长江以南的风景与众不同,杭州的西湖举世无双。
4. 可望不可即。
语出明·刘基《登卧虎山写怀二十八韵》。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
5.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1. 天下无事,不可废武。
出自明刘基百战奇略。天下太平时,也不可废弃武备。这是大明名臣刘基的一句名言,此句话道出了武备的重要性,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可不为之诫鉴。
2. 德不广不能使网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出自明刘基太师诚意伯刘文公集。品德不够高尚,就不能吸引聚集众人;度量不够宏大,就无法让手下人感到安稳。
“吉吉”这个字读什么
喆 读zhé
哲1 〔zhé ㄓㄜˊ〕
〔《广韵》陟列切,入薛,知。〕
亦作“ 啠1 ”。亦作“ 喆1 ”。“ 嚞1 ”的今字。亦作“ 埑1 ”。
1.明智;有智慧。《书·皋陶谟》:“知人则哲。” 孔 传:“哲,智也。” 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视之不明,是谓不哲。” 明刘基《郁离子·贪利贪德辩》:“以其贪货财金玉之心而贪仁义道德,则昏可明,狂可哲,而人弗能也。”
2.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书·大诰》:“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汉书·叙传上》:“是以圣喆之治,栖栖皇皇。”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曩哲先择而后交,不先交而后择也。” 唐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揭揭元哲,有师之尊。” 清潘耒《游南雁荡记》:“图志具在,往哲不诬。”
3.知道;了解。 汉扬雄《法言·问明》:“允喆尧儃舜之重,则不轻於由矣。”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韩子》“允哲”:“言信知 尧 禅 舜 之重,则必不轻禅於许由也。”《汉书·扬雄传下》:“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上於中和,中和之发,在於哲民情。”颜师古注:“哲,知也。”
4.表尊称。参见“哲兄”、“哲嗣”。
神机妙算刘伯温2015一共多少集
40 40集古代传奇电视剧《神机妙算刘伯温何冰版》是由著名导演韩刚执导,何冰、姜寒、于震、王刚、王姬等联袂出演,该剧讲述了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的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朱元璋建大明最初四年,因感念刘伯温立下的功劳,朱元璋命其出任国师,这一日朱元璋与刘伯温微服私访碰见丞相李善长的私生子张虎强抢民女,女子的老父正准备投河自尽,刘伯温为老者写了状纸给了金牌,交代老者来到应天府衙击鼓鸣冤,刘伯温赶到张虎府上,将其收押入监。大堂上张虎推翻口供污说是屈打成招。百姓纷纷下跪指证张虎,铁证下张虎招认事实承认是李善长的私生子。张虎被判死刑。朱元璋吃到马皇后的饭菜让他想起落难时两个叫花子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决定昭告天下寻人。几日后,某地两叫花子揭榜赴京。朱元璋招众位官员赐宴,在刘伯温的安排下两位叫花子找来泔水、馊豆腐在大殿上烹制“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下旨分赐众卿,并安排纠风御史监督,大殿之上怪相频出,朱元璋以此告诫众位官员要体恤民间疾苦,不要骄淫奢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