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进行时三部曲
爱在系列三部曲按先后顺序分别是:《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
《爱在黎明破晓前》是1995年的作品,讲述了男女主在火车上邂逅,两个人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彼此拥有了好感,最后他们约定半年后在维也纳相见。这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很美好,也很温馨。虽然整个过程最多是聊天,但是看起来一点都不尴尬,反而很自然。
《爱在日落黄昏时》是2004年的作品,比《黎明》晚9年。《爱在日落黄昏时》一样也是讲述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承接了《黎明》,但是他们没有在维也纳相遇。而是在巴黎。那一句“你相信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是这部电影的经典台词。
《爱在午夜降临前》是2013年的作品,承接了《黄昏》,这一次比浪漫的爱情故事多了一个层次,讨论两性话题。女主有了男主的孩子,而男主在此前有自己的家庭,后来离婚了,留下了一个儿子。女主和男主应该观点不同而发生了争执。这或许也是整个系列中,比较“激动”的一部作品,不过后来男主和女主和好。整个系列很完整,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总有一处地方让人的内心泛起涟漪。这就是《爱在》系列的魅力。
爱情三部曲观看顺序
观看顺序是为:《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
《爱在黎明破晓前》是1995年的作品,讲述了男女主在火车上邂逅,两个人在互动的过程中对彼此拥有了好感,最后他们约定半年后在维也纳相见
《爱在日落黄昏时》是2004年的作品,比《黎明》晚9年。
《爱在午夜降临前》是2013年的作品,承接了《黄昏》,这一次比浪漫的爱情故事多了一个层次,讨论两性话题。女主有了男主的孩子,而男主在此前有自己的家庭,后来离婚了,留下了一个儿子。女主和男主应该观点不同而发生了争执
骨子里喜欢书法,渴望像古人一样切磋书艺,有相关的微信群大家推荐推荐,一起交流学习
人生难得抱一趣,书法有瘾,真爱则三月不知肉味。向朋友推荐一个头条书法飞聊群,我的【硬笔行书研究班】,以解疑释惑、研讨交流的形式共同学习切磋。如有兴趣,欢迎加入。
书法是一定要坚持开放性学习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思想交锋会带来艺术碰撞,相互指点,相互学习,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从选笔,用纸,到临摩,再到笔法字法章法,每一个具体的细节都会引发大家的理性思索,这对个人的书法研究和学习大有裨益。
这个研究班的群学习氛围浓厚,群友素质很高,虽然成员的书法水平不一,有初学者,更不乏低调的高手,但无一不是书法的真诚爱好者。我想,如果真正用心交流的话,进步也将是很快的。
我在松坡上,君行桃叶桅。飘蓬天各远,翰墨以为媒。山海逢一抱,浮生得几回。寸言安足意,且尽手中杯。欢迎各位书法爱好者。
抱庸诗书,问候书友。
大清第一位中原之主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
中国历史上,真正信奉宗教的皇帝不多。梁武帝算一位,顺治帝也算一位。梁武帝的始末是清楚明了的,而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终结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爱新觉罗•福临后来舍弃了皇位,遁身、涅槃于佛门,而不是病死于大内;有人则说,他是身染天花,病逝于宫廷。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成为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主要在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个人秉性的使然。
起初,被自幼受到佛教熏陶的母亲的影响着。后来,爱妃董鄂氏的去世,使他万念俱灰,更是心向空门。
福临与爱妃董鄂氏(剧照)
加之,顺治是个既任性又多愁善感的人,排泄愁苦于佛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多种原因的促成,使得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倾心向佛,欲遁空门。
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监的周密安排下,爱新觉罗•福临与海会寺的和尚憨璞聪会面。之后,顺治帝非常欣赏憨璞聪,时常向他请教佛法,并赐给他“明觉禅师”的封号。
随后,顺治帝还召见了玉林通琇、木陈忞、䒢溪森(行森禅师)等僧人。
福临让玉林通琇为他起法名为“行痴”、法号为“痴道人”。玉林通琇盛赞他是“佛心天子”,顺治便在僧人面前折节称“弟子”。
玉林通琇法师(像)
第一位入主中原的中原之主那当然就是大清实际上的掌权人多尔衮了。
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是顺治。
爱新觉罗.多尔衮
生于1612年11月17日 死于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成就
征战漠南蒙古与李氏朝鲜,率军入关、统一全国
重点事迹与决策
一:
进入北京后的第三天,多尔衮以为明朝崇祯皇帝讨贼复仇为旗号,命官兵、人民为崇祯皇帝服丧三日,还命礼部等部门准备以皇帝的礼仪厚葬崇祯皇帝。这些表面的工作无疑“收买”了很多人心,让很多明朝官民放松了对清朝和多尔衮等的戒备心理,甚至以为清朝真的只是来为明朝复仇而已,并没有占据关内的想法。增加认同感,这是多尔衮的第一步棋,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大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入主中原开始共存在268年。
那么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出家当和尚”的皇帝顺治帝福临。
顺治帝其实非常的幸运,他继位之时不过是个6岁孩童,他的父亲在明朝灭亡前一年不幸去世了。
而他什么都不用做,一切都是依靠他的叔叔多尔衮,得了个入住中原第一位清朝皇帝的好事,甚至最后还得了个世祖的庙号。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才叫祖,可能对于清朝而言入主中原形同开国。但其实清朝的内部统一,各项制度的真正确立是要到康熙年间。
言归正传,这位顺治帝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
按照以往的民间传闻,顺治帝是出家当和尚去了。
因顺治帝生前好佛,野史中把顺治帝因为爱妃董鄂妃去世后,万念俱焚。于是去了五台山做和尚。
清朝第一位正式入主中原称帝的是:清世祖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至于顺治结局有不同的说法:
①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帝是在1661年因为得了天花医治不好驾崩的,在顺治帝驾崩了以后,他的棺椁停放在了景山的寿皇殿。
②出家之说,该说法认为顺治因心爱的女人董小宛被自己的母亲孝庄皇后害死,心灰意冷剃发出家,遁入空门。
至于原因:如果是第一种,那么就是当时医术不发达。如果是第二种,那么就是为情所困。
题主好
满清入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顺治帝六岁即位,由于皇太极过早的去世,留下了多尔衮做摄政王。
幼年天子,在顺治即位以前,皇太极去世后,各地的贝勒王爷开始对皇位展现出各种觊觎,与皇太极在与几位王爷的争夺中,为了平衡自己的利益,于是将年幼的顺治帝立为皇帝,自己辅政,其实多尔衮选择顺治帝是为了控制小皇帝吗、,已达到自己能够把握朝政的实权,年幼的顺治帝虽然被多尔衮控制,成为傀儡皇帝,但是从来没有放弃为自己争夺实权而努力,当面年为了限制自己的小叔子的权力,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
少年亲政,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狩猎时摔下马,过几天后去世,多尔衮的去世,让顺治帝提早的亲政,亲政后的顺治帝励精图治,改善民生,强化满清在中原的统治地位。期间他爱上董鄂妃,对于董鄂妃可谓是爱的无法自拔,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帝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实为少见,此后他不理朝政专心于董鄂妃在一起。
因爱早逝,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去世,顺治伤心欲绝,萌生出家念头,因为只有佛法才能缓解的他内心的痛苦,董鄂妃的去世让他的精神支柱倒塌,无法再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国家大事,公元1661年去世,年仅24岁,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二人手捧遗诏去奏知皇太后,马上向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人宣布。遗诏立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
大清第一位中原之主是顺治皇帝他原名爱新觉罗·福临,满族人,出生在盛京,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9子,生母是孝庄太后,14岁开始亲政,在位18年。根据正史记载,顺治24岁时病逝于紫禁城,但有人也认为他最后选择了出家。
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州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是个运气不好的皇帝,眼看着清军就要打进北京城了,忽然于1643年9月21日病死了,这样一来,进北京的功业就轮到了他的儿子顺治。
1643年10月8日,顺治在多尔衮的拥立之下继位,并于1644年入住北京紫禁城,成为清朝第一个入住中原的皇帝。
顺治虽然是一位皇帝,但并没皇帝的实权。由于即位时的年龄小,大权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按照清朝的祖制,14岁时,顺治就可以亲政,处理军国大事。然后多尔衮并没有按时地归政,多尔衮不归政的理由是顺治还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这个理由很显然站不住脚,不让顺治亲政,人家哪里来的经验呢!之后,多尔衮还威胁起顺治来,多尔衮给出的亲政条件是顺治皇帝必须亲自下诏同意他和孝庄的婚事,这是多么的无耻之举,无疑给顺治造成了伤害。
但多尔衮给顺治帝造成的伤害远不止这一个。多尔衮为了贪权,同时震慑幼小的顺治,让他亲眼观看凌迟处死罪犯的现场,那一刀一刀割肉的恐怖的场景,别说是小孩子害怕,就是大人也很难承受视觉与心理恐惧,顺治自然也不例外。
清朝发祥于山海关外,在明朝京师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入住中原,但多尔衮从来没有做过清朝皇帝。他只是摄政王,真正的入住中原第一位皇帝是顺治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本来皇位和福临没有什么关系,他在兄弟之间也是较小的一个,母亲也不受宠爱。但其父亲突然去世,并在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再一个早起的清(后金)政权权力交接需要家族内部共同确定。当时具备争夺皇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由于支持皇太极儿子即位的声音在当时占据比较主导的位置,多尔衮被迫以进为退,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
在福临即位之初,多尔衮除掉豪格和其他影响力的重臣,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一起辅政,并找机会废掉济尔哈朗辅政地位,独揽大权。虽然作为一代雄主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从小也颇有胆识和魄力,但长期被叔父掌控权力,让一心治理天下的他深感压抑。公元1650年作为满清王朝的重要奠基者的多尔衮在一次狩猎过程中突然去世,年仅十三岁的顺治皇帝得以亲政。虽然年纪小,但他确实也为后来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础,通过重视汉臣,减少圈地等方式缓和矛盾,在许多方面沿用明朝的法律规章制度并得以执行。应该可以用年轻有为来形容这位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清史稿》也用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来称赞他。
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却在二十四岁时因病去世。关于他的死因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他并没有死,出家为僧无疾而终。福临在位时也确实和僧人交往过密切,且曾经有过剃度出家的打算,后被制止。传言在多尔衮死后虽然福临亲政但很多方面要受到其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制约,母子失和,他不想继续做皇帝,就决定当皇帝。但这个有一点站不住脚,作为出身尚武民族的君主,对于权力有很强的欲望,且他已经采取强烈的措施消除多尔衮的影响,对于其母亲的制约他可以采取一个好的措施解决这个方面。再一个在其儿子尚年幼的情况下,太后和朝臣也不会同意其出家,作为一个帝王也不会把祖宗的基业弃之不顾。
第二种说法是其宠爱的董鄂妃去世让他心灰意冷,抑郁而终。这一点有点像他的父亲皇太极,为了自己宠爱的妃子去世悲伤至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这种说法有一个非常大的疑团,那就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下,福临就不太会关心朝政甚至自己对政治事务是抵触,他在临终前认真思考自己的那个儿子适合做皇帝,并确立了得了天花的玄烨为帝。因此笔者不太赞同为情所困抑郁致死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染病而死,这种说法从福临选择玄烨为继承人可以看出。他选择了得了天花的玄烨即位并得到支持是因为玄烨不会再得天花,确保未来的皇帝不会因为天花导致皇权受损。而实际上,明清时期天花已经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在当时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即使帝王业很难幸免。作为帝王的福临很有可能是传染天花而死,这样在他选择继承人时,在外国传教士的建议下,选择年仅八岁的皇三子即位。而天花因古代医学条件不发达,不能治疗,而被附上神秘色彩,作为帝王得天花去世自然不敢正常公布,故其死亡原因比较隐讳。
综上,笔者判断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福临的结局是可能在壮年死于疾病(较大可能是天花)。以上纯属个人浅见,欢迎关注讨论。